top of page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  • YouTube

郭怡美書店

郭怡美書店

成為一個書的殿堂

郭重興

我們出版社自己在跟同事聊天,他們都說,現在我們的編輯甚至業務都不重視獨立書店,因為獨立書店欠債了,就是說該付的錢沒付,或者拖,但都不是重點,是說他們常常進書,然後就擺著,等於是幫他們當擺飾品,到了一定時間就再退回去,再重新擺著,根本沒有賣書。那當然事實上,他們這麼說的理解是有限的,只有一點點的真實而已。後來我也慢慢找了幾家獨立書店,因為我自己想,書店不應該這樣子,我就到了台中、高雄跟他們聊天,其實是有那樣的書店沒錯,可是大部分都很認真的在經營,可是重點是說我們自己做出版的人,我們是上游,如果說下面的通路,只剩下誠品,金石堂,博客來,那一定會影響到上游書的分佈,所以我覺得書店一定要更健康、更多,那時候想那不然我自己來試試看,如果真的,如果真的有一百家,那影響力就會出來。所以我的第一個出發點是說,我絕對不相信當你上游的出版社,如果可以吃香喝辣,當然很多並沒有,但這裡面一定有結構的問題,我是這麼想的,所以我想開書店來自己了解一下到底怎麼回事。

假如我們找到這樣的一個模式呢?可以讓書店加倍的成長,可是講到加倍的成長,說實話還是困在人才的培養,沒有那麼容易。

我沒有把Willie當作助手,我覺得這是他的事業,我對於公司的那些總編也是,這是你們的事業,有錢大家分,我是這樣看的。

如果我那個時候沒有租下來的話,可能我一輩子沒有機會再跟這個房子產生關係了,所以並不是說這個房子特別適合開書店,而是因為有這樣的陰錯陽差,而且這裡開書店,至少你會覺得在地段上,好像是對的,因為據我知道,台北市政府現在把它的觀光資源都放在大稻埕這裡,所以我想就地點來講它不差。但是當然也有另外的問題,例如空間破碎管理不容易,這些都是要克服的。

這裡,剛好有這樣的空間,書可以被很尊敬的這樣陳列擺放。我覺得可以成為一個書的殿堂,至少要有個五六十坪以上足夠的空間,才容易變成一個殿堂的模樣。另外重要的是,我們在這裡學到的成功可以挪到別的地方去用,可是又必須少掉這裡比較不利於書店經營的那一部分。

我很難介入書店他們日常的管理行政,因為其實我也不懂,甚至我們有些店長也不懂,大家都在摸索,可是基本是一樣的,請你當這個店的店長的時候,你就是負責統籌一切,我不太會來干預你的,這個人好用不好用,你這個書要怎麼擺,我不會干預的。

我當初對這書店沒有什麼想像,因為沒有開過。總覺得書店就是一開門,然後人家來買書,可是我一直很強調,一定要是跟閱讀有關的活動,主講者當然越大咖來人越多,可是當很多人也許不知道你,但因為他知道有這麼個活動,他有興趣,一來了,以後你的書店就很容易就跟他產生連結了。

書店就是一個空間,什麼空間,大家來講講話辦辦活動,那錢怎麼辦?很多人認為好像書店可以不計較這個,就是一個大家的空間,其實這是不夠的,你辦所有的活動都是為了要做生意,一定要很明確指示你的生意的內容跟你的對象。

我反而覺得書店是可以做的,當然條件要適當才可以做,而且書店最重要的是讓去買書的這個經驗變成愉快的,愉快有很多種,當然書店很好啊,或者書收藏很好,或者它剛好是在你的上班、下班的行動路線上之類的,或者它常常有活動,讓你去聽了也有收穫,甚至有音樂會,對不對?

要提升我們台灣人的讀書的量,我覺得政府的力量很重要。我覺得政府應該把錢就直接給消費者來買書,或者像日本有一些縣,他們是一個小baby出生,例如到了12個月或者18個月,那個縣政府就送他一堆書,那是兒童的,再怎麼樣,父母拿到這些書小孩子當然看不懂,可是就會變成某一種親子共讀,這種從小培養起讀書的習慣,政府的力量才是最關鍵的,台灣走到今天,我們的讀書每人每年買書的數量這麼少,政府應該介入。

獨立書店應該就是一個賣書的地方,如果是一個文化現象,它會辦辦這個那個,就好像政府就應該補助它,然後讓它可以繼續做這些事,可是我要問的是,它賣多少書給多少人?還是應該回到書店的本質。

我總覺得不管在哪裡、老郭書店什麼的,其實一點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,我相信一個好的店長,他會慢慢去調整自己跟當地的調性怎麼配對,然後慢慢就會有一點不一樣,可是不管怎麼不一樣,中間最重要的還是對書的尊重,然後把這個空間營造成讓人家進來的時候有收穫,我想這是萬變不離其宗的不變。

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出版社的聚會,天下的總編說謝謝你開了這麼一個好的書店,我說你這樣很傷我的心,我出版了幾十年你們都不稱讚我,書店才開了兩年多,就廣受讚揚。

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29號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