邊譜書店


書店就是一個慢慢走的狀態
廖英良
我終究是上個世紀開書店的,就是覺得書店是賣書的還是要有一定量的書,還有,既然你是一家書店,就是一個服務業,所以最重要的是我能夠讓願意來這家店的這些讀者找到他要的書,而不是只推銷那些我覺得不錯的書。
閱讀這種事情,真的是需要長時間培養,而不是短期的工具行為。當你書讀得越多,瞭解得越多的時候,你判斷的基礎就越多。你在面對不管是政治上的,或者台灣社會裡面的一些事物的時候,你沒有材料,你思考什麼?這也是我覺得為什麼實體書店很重要,因為它就是一個你可以三不五時就逛進來,然後東看看西看看,一本書不見得全部看完,你可能就看了一部分,今天看這個,明天看那個,在這個過程會開始形塑並不斷去累積你做判斷的基礎,它就是一個慢慢走的狀態。很多時候你光看書名,都會想說怎麼會有這類型的議題,這事情為什麼會變成一件議題,這個時候對他而言,已經開始去想,已經開始有點作用了。
所以像我們的讀書會,不找共識的,每個人講完,你覺得這個人講的有道理,你就聽一聽,你覺得他胡說八道就算了,你就不要管,那很重要的,不是有人去告訴你這本書是什麼內容,而是每個人讀了書後去把它陳述出來,有時候我們讀一本書會覺得我應該都懂了,等到要講的時候,卻發現講不出來,所以你怎麼去把透過書本所閱讀到的,經過自己的整理思考,然後重新把它陳述出來,如果你能夠做到,那麼,那本書的內容大概就是屬於你的了。
常常有人講現在人不讀書,我就說,對,這不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開書店的原因嗎,如果現在的人都很喜歡讀書,哪輪得到我們開店,那個財團就進來了,旗艦店什麼的就是這樣,書店就是一個慢慢的事情,這種東西急不得。
有時候客人也會問該讀什麼書,我通常會跟他說,從你自己的問題開始,你覺得你的生命、你的生活遭遇到什麼樣的問題你其實有點不太懂,那你就去找那樣的書來看,所謂的經典不一定要看,去看看那個人家在遭遇跟你一樣的問題時,他們是怎麼去面對怎麼去看待怎麼去思考的,也許對你是有幫助的。
年輕人因為還在成長摸索的階段,可塑性也大,如果在這個階段是有書店陪著他們的,那整個人格的形塑過程裡面就會多了很多東西,而不是很簡單的,我們所謂的培養一點人文思考的氣息,其實某個程度上就是來自於這個。
用一個誇張的字眼,什麼樣地方能讓你可以有一種歸屬感?那個所謂的第三空間,除了住的地方,或者你工作的地方,不然就是學校,除了這兩個地方,有沒有另外一個地方是你可以寄託生活的?這麼多年來總是會有人來這裡躲個一兩年,就窩在這個地方,慢慢的,也許他在這一兩年裡面慢慢培養出自己的一些力氣,也許他就離開了。然後就會再有新的人,我覺得就是因為一直存在著這樣的人,所以我向來也沒有打算把這裡變得整整齊齊,乾乾淨淨,好像什麼都碰不得這樣子,就覺得無所謂,反正隨性一點來的人負擔也小一點。
書店就是這樣子,你幾乎看不見它有什麼起伏,就很安安靜靜的這樣過,這裡面到底有多少人受到影響有作用沒作用,我們也不知道。讀者在離開這家店之後,他們生活裡面有沒有一些改變,甚至他們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度是不是會增高,我是不會知道的。但就是有些事情,你透過書店這個空間,讓進來的人可以得到一些什麼東西帶走,不想進來的,我也不可能強迫他進來。其實不同的店有不同的狀態,今天我的店吸引不了這些人,可能另外一家書店是有辦法吸引到那些人的,這就是為什麼書店越多越好,各式各樣的書店盡量都可能有的話,那這個產生潛移默化的機會,就能高一點。
書店這三十年間,如果我們就放在書這個領域上面來說的話,卻是越來越少。以前你沒事就去書店晃一晃吹冷氣,東看看西看看也不見得要花錢,那但是現在不一樣了,現在你家方圓十公里之內,可能一家書店都沒有,你要去書店,都得特別跑一趟,書店已經脫離我們的生活區塊了。
所以開書店是這樣子,重點還是人,看到底還有多少人覺得這家店有價值,對他而言,他需要這個店,如果有一天都沒有人需要了,那也差不多就可以關了。
三十年前賣書會活的,當時開書店可能只是一個職業的選擇,但這個職業是有意義的,不是去做了半天都不知道在做什麼的。現在當大家越不讀書,書店就越重要,所以你就會想辦法不讓它倒,讓它繼續開著。開書店是可以當成志業的。
如果哪一天書店真的關了,我也可以去開計程車的,我的計程車後座一定要放幾本書,客人上來,不用跟我聊天,你就翻翻書,你翻一翻,覺得不錯,下車你可以順便把書買走,我再去換別的。賣三本也可以,五本也可以。反正你生命裡頭,就是在跟這些書為伍。書店,我覺得已經是習慣了。
台中市台灣大道三段408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