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勝5號


一個重新做人的過程
翁禎霞
對我來講,這像是一個重新做人的過程,因為我以前是個記者,開始需要去經營一家書店之後,我發現,我居然有很多事情都不知道。我幾乎是從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狀態開始學起。以前我都覺得這個是我們家的強項,因為郭老師會去規劃,他本身是做文學創作的。他離開之後換我要來規劃,我才發現都不認識。以前我認識的是新聞上的採訪人物,我沒有認識文學路上的作家,不知道書店界的生態,完全都不了解。所以我一直覺得這個五年就是一個重新做人的過程。
我們當時的想像是,把這個房子租下來,然後來辦文學活動,這樣就好,沒有辦活動的時候就把它關起來,剛開始其實沒有想過往書店這個方向,但是後來慢慢的了解這個契約內容,就是屏東縣政府有規定我們要有一定的營業模式,你要有一個對外開放的模式,我們才開始思考說要對外開放的話,什麼適合我們。最後覺得書店應該是最符合我們要辦文學活動跟作家的家這個主題,所以最後就變成是一個獨立書店的樣子。
以前剛開的時候,書店都沒人的時候,我就會去站在那個大樹下,一直看著外面,然後一直嘆氣,為什麼都沒有人要走進來?那時候內心會有很大的掙扎。
但是慢慢的,我會去習慣這樣書店的步調,慢慢的會去理解說它不是餐廳,不能用餐廳的人潮、餐廳的那種盛況來想像它。可是可以透過我們的活動,然後慢慢地去擾動它。
以前我當記者當久了,那個記者的氣息會存在,可能存了在我的DNA裡,我看什麼都不習慣。可是我就是要在這個五年的過程當中,把這些一一的去除,然後不斷地告訴我自己說,我就是重新學習,就開始這樣。
那時郭老師覺得有了這個場域之後,自己像暴發戶。你在這裡會有花樹圍繞,有大樹,然後有前院有後院,屋子裡面又有這麼多書,又不斷的會有作家讀者在這邊走動。我的體會可能沒有像他那麼深刻,因為我是比較現實一點的人,我可能會想說這個書店要怎麼永續要怎麼走下去,這件事情才是最重要的。
我其實沒有太偉大的想法,就是覺得已經做了,就繼續把它做下去,我只是這樣想。我常常跟客人說,要收起來其實也蠻困難的,所以就繼續做下去。
有時候我會很感謝郭老師留一個書店給我,還蠻感謝的。因為他那時候有跟我說,我做書店就是要留給你的。所以我在郭老師過世之後,有一段時間,突然覺得我有三樣東西都不見了。我女兒去讀書,我最愛的工作我也離開了,然後我老公也離開了,我很習慣的三個最愛的東西都不見了。然後我就覺得還好有書店。
但是我很怕人家問我哪一本書,我不知道,或者是現在書店界流行的什麼是我不知道的,所以如果要說我是一個書店老闆,我還是會有一點點心虛。
打芒果的時候我覺得很開心,寄明信片出去的時候,我也覺得很開心。還有看人家坐在那個小房間安靜地寫那個稿子,我也很開心。這就已經變成是我的一種生活了。
我曾經參加過一個寫作練習,在那個寫作的過程當中,指導老師告訴過我,你一定要寫得很慢,就很像是導演的鏡頭一樣。他說鏡頭在移轉的時候不會一下子就轉過去,一定要慢慢的慢慢的,需要營造,就很像書店一樣,或者是很像整理外面的花木一樣,你如果只是要弄得很乾淨,鋪水泥就是最乾淨的,可是那樣就完全走味了。應該要慢慢的去種花植草,就跟一些文字一樣,我覺得這就是我最大的學習。
屏東縣屏東市永勝巷5號